2019陜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誠聘全球英才
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一)青年長江
1.申報條件
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人選年齡不超過38周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不超過45周歲(資助期內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入選者,不在本計劃支持之列)。一般具有博士學位,在教學科研一線工作;國內應聘者一般應擔任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青年學者項目實行崗位聘任制。
2.相關待遇
青年長江獎金按教育部規定執行,為入選者提供極具競爭性的年薪。特別學科及特別者,待遇可面議。
(二)特聘教授
1.申報條件
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人選不超過47周歲,哲學科學類人選不超過57周歲(聘期不滿兩年的青年長江學者,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并在資助期內的人選,不在本計劃支持之列)。一般具有博士學位,在教學科研一線工作;海外應聘者一般應擔任高水平大學副教授及以上職位或其他相應職位,國內應聘者應擔任教授或其他相應職位。聘期5年,聘期內全職在工作,并在簽訂聘任合同后一年內全職到崗工作。
2.相關待遇
特聘教授獎金按教育部規定執行;為入選者提供極具競爭性的年薪。特別學科及特別者,待遇可面議。根據入選者實際工作需要,提供200-500萬科研啟動經費及辦公、實驗場地;按需指導博士研究生名額。
(三)講座教授
1.申報條件
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人選年齡不超過55周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人選年齡不超過65周歲。在海外教學科研一線工作,一般應擔任高水平大學教授職位或其他相應職位;學術造詣高深,在本學科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取得國際公認的重大成就;誠實守信、學風嚴謹、樂于奉獻、崇尚科學精神;聘期三年,每年在工作2個月以上。
2.相關待遇
講座教授獎金按教育部規定執行;“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入選者聘期內實行月薪制;根據入選者實際工作需要,提供5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及辦公、實驗場地;按需指導博士研究生名額。
三、青年拔尖人才
1.申報條件
具有中國國籍,全職在國內工作1年以上;具有博士學位或突出專業水準,申報年齡不超過40周歲;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領域嶄露頭角,獲得國際國內較高學術成就,具有較好創新發展潛力,有一定的社會影響;有志于在一線潛心研究,建功立業。
2.相關待遇
由中央財政對入選人才提供一定時期(3年為一周期)內的穩定經費(視依托項目定)支持。為入選者提供極具競爭性的年薪。特別學科及特別者,待遇可面議,并根據入選者實際工作需要,提供100-30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及辦公、實驗場地。
四、陜西省
(一)青年項目
1.申報條件
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的申報人年齡不超過40周歲(女性不超過42周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申報人年齡不超過45周歲;具有博士學位;為所從事科研領域同齡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為該領域學術或技術帶頭人的發展潛力;申報時未全職來陜工作,或者來陜工作不超過1年;引進后須全職來校工作6年以上。
大中型金融機構或者金融管理部門的申報人,一般應當取得博士學位;年齡不超過40周歲(女性不超過42周歲);在海外或省外商業性金融機構或者金融監管機構工作不少于1年;業績突出,在業內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具有成為所在領域領軍人才的發展潛力;申報時應當未全職來陜工作,或者來陜工作不超過1年;引進后須全職來校工作6年以上。
2.相關待遇
陜西省財政給予入選者6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免稅),提供科研經費資助30-100萬元。為入選者提供優厚的年薪和安家費。辦公場地視個人需求一人一議。入選者子女可就讀附屬。
(二)創新長期項目
1.申報條件
具有博士學位;引進時未全職來陜工作,或者來陜工作不超過1年,引進后須全職來校工作3年以上;在國內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等單位擔任相當于教授職務或者在國外高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等單位擔任相當于副教授以上職務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近5年在國際核心期刊上發表過高水平學術論文,獲得國際、國內重要科技獎勵,掌握重要實驗方法或關鍵技術。
2.相關待遇
陜西省財政給予入選者每人人民幣10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免稅)。為入選者提供極具競爭性的、與國外同類人員收入相當的年薪。特別學科及特別者,待遇可面議。根據入選者實際工作需要,提供配套經費及辦公、實驗場地并提供30-10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
(三)創新短期項目
1.申報條件
引進時未全職在省內工作,且符合創新人才長期項目其他資格條件;在省內有穩定的合作單位;引進后須在我校連續工作3年以上,每年不少于2個月。
2.相關待遇
陜西省財政給予入選者每人50萬元的經費補助(免稅)。為入選者提供極具競爭性的、與國外同類人員收入相當的年薪。特別學科及特別者,待遇可面議。根據入選者實際工作需要,提供配套經費及辦公、實驗場地。
對于目前暫未達到上述人才項目要求的人才,可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山學者”人才計劃引進,與簽訂合作協議,利用現有平臺、資源進行孵化,互惠共贏!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