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崗教師考試知識點
一、個體身心發展概述
(一)個體身心發展概念
個體的身心發展是指個體隨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身心的有規律的、連續變化的過程,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具體表現:個體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教學啟示:教育工作者應按照發展的序列進行施教,做到循序漸進。“拔苗助長“陵節而施”等都是有違身心發展順序性規律的。
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具體表現:個體在不同的年嶺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不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
教學啟示: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分階段進行,在教育教學的要求、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不能摘“一刀切”,還要注意各階段間的街接和過渡。
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具體表現:
一是:同一方面的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所達到的某種發展水平或成熟的時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已經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的年嶺階段才能達到較為成熟的水平。
教學啟示:教育要遵儲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要適時而教,即要在兒童發展的關鍵期或期及時的進行教育。
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具體表現:互補性反映出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一方面是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另一方面,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
教學啟示:要求教育應結合學生實際,揚長避短,注重發現學生的自身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具體表現:個別差異性在不同層次上存在。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不僅是自然性別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水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
教學啟示:教育必領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的發展。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1.內發論(又叫做遺傳決定論)
主要觀點: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內發論強調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代表人物:
(1)孟子,觀點:提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2)弗洛伊德,觀點: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動人發展的根本動因;
(3)威爾進,觀點:“基因復制”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
(4)格賽爾,觀點: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5)霍爾,觀點:“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
(6)高爾登,“優生學”的代表人。
2.外鑠論
基本觀點:人的發展主要依革外在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
(1)荀子,觀點:“化性而起份”,用禮義法度等去引導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樹立道德觀念;
(2)洛克,提出:“白板說”;
(3)華生,觀點:“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我可以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