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筆試大綱
[講述]18世紀下半葉,生產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科學實驗的進展。在化學實驗室里有了 比較精密的實驗儀器,這使化學研究工作發生了質的轉變,即從對物質的簡單定性研究進入到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該過程中,拉瓦錫作出了重要貢獻。拉瓦錫使幾 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并測定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經過反復實驗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結論;化學方法只能改變物質的成分而不能改變物質的質量。這個結論就 是現在的質量守恒定律。要想進一步證明或否定這一結論,需要極精確的實驗結果,但在18世紀,實驗設備和技術還達不到這種要求。后來,有人改進實驗技 術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確的實驗結果。20世紀初,德國和英國化學家分別做了精確度極高的實驗,反應前后的質量變化小于一千萬分之一,這個誤差是在實驗誤差 允許范圍之內的,從而使質量守恒定律確立在嚴謹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上。
[講解]質量守恒定律(略)
[問題]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什么?
·道爾頓認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同種原子的性質和質量都相同。根據這一觀點,結合化學變化的本質,從微觀角度對質量守恒定律進行解釋。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也沒有增減。所以說,在化學反應的前后,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等于反應后各生成物的質量總和。
[討論]質量守恒定律是化學中的基本規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規律。它認為,物質只能相互轉化,而不能任意消滅或創生。但是,當人們在贊美蠟燭高貴品質的時候常說:“照亮別人,毀滅了自己。”這里所說的毀滅自己,是否指物質任意的消滅呢?如何解釋?
[解釋并總結]略。
請結合兩位老師的教學實錄,回答下列問題:
①比較兩位老師教學內容的異同,并說明各自教學內容選擇的合理性及不足。
②這兩位老師的化學教學內容組織采用了哪種形式?
③請判斷這兩位老師的教學方案是否體現了科學探究思想,為什么?
④以張老師的教學為例,說明化學實驗對發展學生科學素養具有哪些作用?
⑤試說明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與地域有關系?為什么?
5.教學設計題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用裝在集氣瓶中的氧氣做了氧氣化學性質的實驗。同學們可知道這一瓶瓶氧氣在實驗室是怎樣制得的嗎?
生:搖頭。(小聲低語:不知道)
師:大家可能在醫院見過氧氣鋼瓶。醫院的這些氧氣又是怎么制得的呢?
生:搖頭。(小聲低語:不知道)
師:好,我們這節課就要學習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和工業制法。在學習實驗室制法時,我們將從反應原理、所用藥品、制氣儀器裝置與操作、氣體收集方法及原理幾方面來系統學習。
……
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試確定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2)試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試列舉新課導入主要有哪幾種方法?上述“導入新課”主要運用了其中的哪一種方法?
(4)以實驗室制取氧氣為例,說明演示實驗的教學要求。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操作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板書是在講授過程中按步驟、分階段地把教學信息呈現在黑板上。請對本課進行板書設計。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