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重慶市屬事業單位招聘《教育公共基礎知識》考試大綱
三、課外校外教育活動實施途徑
課外校外教育活動實施原則。
課外校外教育活動組織管理體系。
課外校外教育活動實施特點和評估管理。
第三章 教育心理學基礎
第一節 學生心理
一、學生的認知發展
認知的概念。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感覺、知覺、記憶、言語、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按照一定的關系組成一定的功能系統,從而實現對個體認識活動的調節作用。在個體與環境的作用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功能系統發展,并趨于完善。
認知的要素。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言語、想象、思維等要素。
認知方式的概念。認知方式指個體感知、理解、記憶、思維、問題解決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認知方式類型: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沖動型和沉思型,深層加工型和表層加工型。
認知發展的影響因素。
認知發展理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認知發展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二、學生的情感發展
情感的概念。情感是個體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情緒和情感的關系。情緒和情感都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只是情緒更傾向于個體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態度體驗,而情感則更傾向于社會需求欲望上的態度體驗。
情感的要素。情感包括自我意識、自我概念和自尊等要素。
情感的功能、發展規律及積極情感的作用和培養。
三、學生的人格發展
人格的概念和結構。人格又稱個性,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特征。人格具有獨特性、整體性、穩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等特征。
人格理論。人格結構的動力理論、人格機構的類型理論、人格特質理論
人格發展階段理論。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人格發展差異。人格發展差異主要表現在氣質差異和性格差異上。
四、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的標準是良好的人際關系,健全的自我意識,健康的情緒體驗與自我調控,對現實的有效知覺等。
學生容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等。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個體心理因素。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防治措施。一方面采用心理輔導;另一方面通過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滲透影響學生的行為,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原則、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學生主體性原則、個別化對待原則和整體性發展原則。
第二節 教師心理
一、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教師的職業角色
1.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概念。指教師從自身優勢和特點出發,根據時代、社會的要求和所在共同愿景做出的能促進教師有計劃地可持續發展的預期性、系統性的自我設計和安排。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增加工作動力,獲得成就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成自我實現,做出更大貢獻;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有效應對社會競爭壓力。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因素。
教師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2.教師的職業倦怠。
3.教師的職業角色
教師的職業角色則是教師在社會群體中的地位和身份,包括社會對教師個人行為模式的期望和教師對自己應有行為的認識。
(責任編輯:李明)